1933年巴黎小酒館的一杯雞尾酒,開啟了一場歷久不衰的哲學運動,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在樂天市場的樂天書城有最棒的商品,是您省錢的最佳選擇。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商品分類:樂天書城,社會哲思,哲學/當代思潮,當代思潮
來自【台灣樂天市場】
- 出版日:1060304
- ISBN:9789864771950
- 語言:中文繁體
- 裝訂方式:平裝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家報》、《星期日郵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書評網站 Five Books 2016年度最佳哲學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英國庫伯獎雙料桂冠得主最新力作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葉浩│哲學星期五資深志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1933年巴黎小酒館的一杯雞尾酒,開啟了一場歷久不衰的哲學運動,
鼓舞了無數的年輕人:熱愛生命、追求自由、奮起行動。
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
如果你是個存在主義者,眼前這杯杏子雞尾酒,就能讓你大談哲學和自由。
「當你從存在主義的窗子往內望,首先看到的是咖啡館裡的繁忙景象。你聽到杯子碰撞聲和此起彼落的對話聲;服務生在桌間穿梭,接著你注意到一張大桌旁邊坐著一個矮胖、斜眼的男子,和一位裹著頭巾、吐著菸圈的優雅女子,一群朋友圍繞著他們。川流不息的人們從不間斷……」
本書講述了存在主義的源起,以「存在主義天王天后」沙特和西蒙.波娃領銜主演,牽引出當代學術圈中的朋友和對手──卡繆、海德格、胡塞爾、雅斯培、梅洛龐蒂和梅鐸等才華橫溢的哲學家輪番出場。直至今日,他們的哲學讀來依舊妙趣橫生,只因為它攸關人生,直指人類兩個最大的問題:「我們是誰?」及「我們該做什麼?」
存在主義帶來的不只是哲學的變革,更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革命,戰後的六八學運、反殖民、女權運動等等追求自由、民權的解放呼聲,再再都留下了現代存在主義的烙印。
莎拉.貝克威爾巧妙交織了傳記、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帶領讀者踏上這段生動而有趣的旅程,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朋友們一同經歷這場令人著迷的思想運動。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目錄
場次
第一幕 先生,糟透了,存在主義!
三人正啜飲著杏子雞尾酒,許多人徹夜談論自由,更多人一生從此改變……這就是存在主義嗎?
第二幕 回到事物本身
我們遇上了現象學家
第三幕 來自梅斯基希的魔術師
海德格現身,讓我們對存在大感迷惑
第四幕 常人與內心呼召
沙特惡夢連連,海德格思前想後,雅斯培慌張氣餒,胡塞爾振臂高呼
第五幕 啃嚼開花的杏樹
沙特用心描述一棵樹,波娃讓概念活了起來,梅洛龐蒂身處中產階級圈子
第六幕 我不想吃掉我的手稿
危機乍現,兩度英勇搶救,戰爭爆發
第七幕 從淪陷到解放
戰爭延燒,卡繆現身,沙特尋獲自由,法國解放,哲學家過問世事,所有人都想去美國
第八幕 衰頹破敗
海德格哲學變調,朋友跑掉,與沙特見面情勢不妙
第九幕 探索人生
存在主義用在真實的人身上
第十幕 跳舞的哲學家
梅洛龐蒂的一章
第十一幕 這樣的戰士
存在主義者為未來奮戰
第十二幕 在最弱勢的人眼中
且看革命者、局外人和真誠人生的追求者
第十三幕 嘗過了現象學之後
他們紛紛離去
落幕 無法參透的世間萬象
細看萬象紛呈的世界
登場人物一覽
謝詞
注釋
參考書目
內容試閱
第一幕 先生,糟透了,存在主義!三人正啜飲著杏子雞尾酒,許多人徹夜談論自由,更多人一生從此改變……這就是存在主義嗎?
有人說,與其說存在主義是哲學,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心境。追根究柢,它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苦悶的小說家,更遠可追溯到被無聲無息的無盡空間嚇得要死的巴斯卡(Blaise Pascal),更遠嗎?還有埋首省思的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聖經.舊約》中大嘆「虛空」的〈傳道書〉(訓道篇)作者,甚至是敢於質疑上帝在他身上搗鬼但最終臣服於上帝威嚴的約伯;總之,可追溯到對所有事滿懷怨憤、心存叛逆或備感疏離的任何人。
但我們也可以換一個方向,把現代存在主義的誕生定在一九三二至三三年之交的一個時刻。當時,三個年輕哲學家坐在巴黎蒙帕納斯路(rue du Montparnasse)的煤氣燈(Bec de Gaz)酒吧,聊著最新的軼聞,喝著酒吧特製的杏子雞尾酒。
三人中後來最詳細講述這個故事的是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她當時年約二十五歲,沉溺於用她那雙優雅而深邃的眼睛察看世界。陪伴在側的是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她這位二十七歲的男朋友肩膀渾圓,嘴唇像石斑魚般下斂,膚色斑駁,有一對招風耳。還有,他雙眼外瞥,因為右眼近乎失明,目光總是散漫地向外掃射,結果就是嚴重的外斜視,視線無法協調。不明就裡的人總覺得,他跟你說話時像無法集中精神;可是如果你盡量專注於他的左眼,就一定會發現那眼神正帶著溫厚的睿智凝視著你—眼睛的主人對你告訴他的所有事物都興味盎然。
沙特和波娃這刻肯定興致勃勃,因為同桌的第三個人給他們捎來了新消息。他是沙特溫文爾雅的老同學雷蒙.阿宏(Raymond Aron),他和沙特都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跟同桌的另外兩人一樣,阿宏是來巴黎過寒假的。不過沙特和波娃都在法國國內教書—沙特在勒阿弗爾(Le Havre),波娃在盧昂(Rouen),阿宏卻在德國柏林念書。他告訴兩位朋友,在彼邦發現了一種哲學,名字婀娜多姿,叫「現象學」(phenomenology)。好一個長長的詞語,可是不論法文還是英文,都優雅地勻稱,像詩歌音步組成的抑揚三步格。
阿宏大概這樣說:傳統哲學家往往從抽象的原則或理論起步,德國現象學家卻一步跨出去面對每一刻所經驗的人生。他們不再理會大部分自柏拉圖(Plato)以來讓哲學忙個不停的謎題:譬如世間事物是否真實,或如何能對所有事都獲得肯定無疑的認知。取而代之,他們指出,一旦哲學家從這種謎題提出疑問,就已經墜入一個充滿著事物的世界;起碼可說,充滿著事物的「形相」,或稱為「現象」(phenomena,來自希臘文,意謂「呈現形相之物」)。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乾脆聚焦於與現象的接觸,而對其他置之不理?那些舊式謎題也不是就此遭拋諸腦後,而是不妨說「把它們放進括弧」,那麼哲學家就可以處理更腳踏實地的事了。
現象學主要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振臂高呼:「回歸事物本身!」這表示:不要浪費時間在事物堆積起來的詮譯,尤其不要花時間質疑事物是否真實。就看呈現在你眼前的「這東西」,不管它是不是實在的,只管盡可能確切描述它。另一位現象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又添加了不一樣的解讀。他說,世世代代以來,哲學家把時間浪費在次要問題上,而忘記問一個最重要...
【資料來源 / 版權 與 商品購買網址】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出自:線上購物分享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留言列表